
1934年9月底,刚刚掌权的希特勒就下达一道秘密手令,要求德军迅速重整军备,并组织几次军演。
长期研究哈特、富勒理论的德军少将古德里安在得知这一消息后,欣喜若狂。
自1931年他出任出任陆军装甲兵总监后,就一直顶着研究“某某重型拖拉机”的名义进行坦克研究(《凡尔赛条约》的规定,德国陆军不得装备重武器,自然也包括坦克)。
同时,他也始终注意装甲兵的培养,在“无米下炊”的窘境里,他创造性地想出了解决办法,让士兵将木板钉在汽车上装作坦克,进行操演。
希特勒掌权后的一次军演里,当时还是一个小人物的古德里安,强烈要求向元首展示自己的“装甲部队”。
向来对新奇物件感兴趣的希特勒,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随后,古德里安拉来了他的“装甲兵”。其组成包括:一个乘坐汽车的摩托化步兵排,一个使用轻型反坦克炮的炮兵排和一个轻型坦克排。
坦克排的坦克,一辆是英国原装进口的“维克斯”轻型坦克,其他的则是德国当时在研的“I号”坦克样车。
图 1德军I号坦克
这就是当时德国装甲兵的全部家当,而同期波兰陆军已经装备各型坦克超过300辆。
正是这次演习,改变了德国装甲兵的命运。
在演习中,坦克排轻易突破了一个步兵营防御的阵地,随后用汽车运输的步兵排和炮兵排跟上,迅速占领了步兵防线后方的补给基地,宣告胜利。
看完演习后的希特勒欣喜若狂,曾为一战老兵的他清楚地知道:通过步兵冲锋突破敌方阵地需要付出多少代价,并需要多少后援才能向敌方纵深展开。而现在,坦克轻而易举地完成了。
他兴奋地将手搭在古德里安的肩膀上,不断重复说道:“我需要它们,我需要的就是这些!”
随后,德国装甲兵的发展一路坦途。
当年,德国成立装甲部队司令部,将装甲兵单独使用;第二年,德军组建三个装甲师,之后更多的装甲、摩托化单位被组建。
1938年,希特勒组建专门的“快速部队”,将德国陆军所有的装甲部队、摩托化部队、反坦克炮兵和骑兵归入其下,并任命古德里安负责这支军队的管理和训练,其军衔升为上将。
在此期间,古德里安对德国坦克的设计也进行了宏观规划。
第一步,先用I号、II号轻型坦克作为主力,主要目的是训练士兵。
第二步,德军要设计生产两种主力坦克,即III号和IV号坦克,两型的战斗全重均在20吨左右。
图 2III号坦克,笔者心目中二战期间外型最别致的坦克。
III号坦克作为主力战车;IV号坦克牺牲部分装甲防护,加强火炮,作为火力支援车。两种坦克要搭配使用,大部分零部件可以通用,速度也要基本相同。
第三步,III号、IV号大量投产后,取代正在服役的I号、II号坦克,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。
图 3IV号坦克,与III号坦克最大的外观区别是,它有八对负重轮。
后来德国坦克的设计、发展,基本是按照古德里安这一思路进行的。只是原本计划打下手的IV号坦克,成为了德军主力坦克。
在T-34和M4谢尔曼坦克问世前,IV号是世界上最“均衡”的坦克。它在重量、防护、速度、火力等方面取得了完美的折中,在故障率、易生产性等方面则堪称优异。
只是这型坦克的批量生产时间(IV号D型)相当晚,是在1939年10月,这会儿二战已经开打了。
老大支持,牛人总领,方法得当,看似一支无敌的装甲部队就要建成了。
然而,这还不够,远远不够。
要知道,人家英国人早在1916年就将坦克实用化;1918年,法国人又将安装旋转炮塔的“雷诺FT-17”坦克投入战场,仅这一型坦克法国就生产了3187辆。
图 4“雷诺FT-17”坦克
而上文说过,德国国产的第一辆坦克问世时,已经是1934年了,这会儿距离法德开战仅剩下六年。
人家父辈积累了近二十年的成果,有可能在短短的六年内被超越吗?
例如,上文提到过的德国I号坦克,战斗全重不过5吨。由于重量过轻,无法安装火炮,所以只装备了两挺7.92毫米轻机枪。从1934年9月至1937年6月,德国人共生产了1150辆,看起来是不少了。
然而,这种档次的“坦克”,在同期法国军队中根本不能算作坦克。
法国陆军装备了一型“UE”全履带装甲车,战斗全重3吨。除了没有那个装备轻机枪的可怜炮塔,其形态酷似I号坦克。这种装甲车,法国生产了5148辆。
图 5“UE”装甲车
而同期法军装备的主力坦克“索摩亚S-35”型,战斗全重达20吨,装备一门47毫米坦克炮,创造性地使用了“倾斜装甲、车载无线电”等先进技术,并加厚车身装甲,可以说是世界同期最先进的坦克(此时IV号、T-34、M4坦克都未服役)。
图 6索摩亚S-35坦克
从造价角度来讲,一辆索摩亚=5辆II号或10辆I号。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,两者在战场上的交换比也就可以预见了。
截至法国战败,这种坦克累计制造了440辆。你算一下,德国人得造多少辆I号、II号坦克,才能赶得上对手的战斗力。
面对如鸿沟般的差距,幸运之神又一次降临到德国人的头上。
1938年,《慕尼黑协定》签署,德国兵不血刃地兼并捷克斯洛伐克,并全盘接收了其工业体系和军事力量。
可别小看了捷克斯洛伐克,在这个节点,它是一个相当牛的工业国,拥有全套陆军军工体系。
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“捷克造”轻机枪(ZB26式)是其标志性产品,后来被德军广泛使用的76.5毫米FK30(t)、100毫米leFH30(t)榴弹炮也是久负盛名。
在并入德国前,这个国家还有一支相当强悍的军队。其陆军共有38个满编师,总兵力超过70万人。每个军属重炮团都配备了150毫米榴弹炮27门,是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榴弹炮。
更关键的是,捷克陆军装备的坦克、装甲车总数超过1500辆,其中新型的35(t)、38(t)坦克合计超过500辆。
图 7在德军中服役的35(t)坦克
这些装备,被德国人全盘接收。
当然,虽然德国人占了很大的便宜,但是相比它的对手仍然显得力有不逮。
一战结束后,法国赚的盆满钵满。海外殖民地扩大了,世界秩序由英、法主导,最关键的是,死敌兼恶邻德国被打垮了,
根据《凡尔赛条约》,法国收回了之前被德国占领的洛林和阿尔萨斯。
为了保住胜利果实,法国沿洛林和阿尔萨斯的法德边境,修建了一条昂贵的防线,即大名鼎鼎的马奇诺防线,将一战的胜利果实紧紧地揽入怀中。
说是防线,我更愿意将其称为“工程”。通常意义上的防线,是由一道道战壕组成;而马奇诺防线,则是由碉堡群、混凝土堑壕、炮台、瞭望哨、地下通道和地下储备库组成。
这个防线极其昂贵,每英里造价高达200万美元,而上文说过的德国IV号坦克的造价,仅为3.3万美元……
也就是说,造一英里防线,足以造60辆IV号坦克。到这里,你应该对这个防线的造价有个概念了。
当然,即便是在马奇诺防线上花费了大量金钱,财大气粗的法国人也没耽误造坦克。在德法开战前,法国陆军的现役坦克数量在3000辆左右,与德军旗鼓相当。
并且,法军内部也不乏主张装甲兵集中使用的有识之士。
早在1921年,法国坦克之父让·巴博蒂斯·艾斯蒂斯就主张,将摩托化、装甲部队从传统陆军中剥离,成立一个新的战略军种,与传统陆军、海军并列。
一位名为夏尔·戴高乐的国防部秘书,在他的《建立职业军》一书中写道:“陆军的核心应该是6个师,这6个师完全摩托化、履带化、半装甲化,其前后方的组织结构、保障、补给自成一体,能够独立作战,完成一系列战斗。”
戴高乐的观点可以说是划时代的,因为他首次提出,装甲部队的后勤保障应该是独立的。
这是因为,装甲部队的进军速度远快于步兵师,需要的燃油、弹药、机械部件也远多于步兵师,如果仍按照之前给步兵师输送物资的数量、速度、频次,根本无法保障装甲师的需求。
但是,与英国类似,独立装甲部队的组建在法军内部也面临重重阻力。
法军高层将一战的胜利归功于堑壕和铁丝网,认为坦克、飞机只是步兵的辅助工具。
在这种情况下,法国装甲部队直到1934年才开始组建,直到1937年,法国陆军参谋部才给出了装甲师的编制、组建方案,但迟迟不付诸行动。
1938年12月,法国装甲师的组建工作终于正式开始了,截至1940年3月,也就是德法开打前的两个月,法国人才完成了三个装甲师(第四装甲师在战时组建完毕,其师长即为戴高乐)和三个轻型机械化师的组建。
组建这些装甲师的坦克,是从之前法国陆军53个战车营中抽调的。抽调时,法国人只抽出了一半坦克,剩余坦克仍然分散给各个步兵师。
需要说明的是,虽然都是装甲师,但法、德两军很不相同。
